生活中,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:心脏突然“咯噔”一下,像是漏跳了一拍,或者猛地“扑通”加速。这种异常跳动,可能就是中医所说的“心悸”范畴中的“早搏”。它虽常见,但若放任不管,可能悄悄威胁健康。
早搏的“信号”藏在哪?
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,轻者可能毫无察觉,重者则有明显不适。最常见的是心慌、心悸,仿佛心脏在“偷懒”或“抢跑”;胸口发闷、气短,像压了块石头;乏力、头晕,甚至影响日常活动;情绪波动、熬夜、劳累后症状加重,休息后可能缓解。这些信号,其实是身体在提醒:心脏的“节奏”乱了!
早搏为何找上门?
中医认为,早搏与“心”和“气”的关系密切。长期压力大、情绪焦虑,会“暗耗心阴”,导致心火亢盛;过度劳累、熬夜,损伤“心气”,心脏失养;饮食不节,贪凉贪辣,脾胃受损,痰湿内生,上扰心神;年龄增长,气血亏虚,心脏无力维持正常节律。这些因素,都可能成为早搏的“导火索”。
展开剩余38%早搏不治,危害有多大?
偶尔早搏不必过度恐慌,但若频繁发作,需警惕!长期早搏可能加重心脏负担,影响心肌供血,导致心功能下降;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,如房颤、室速;伴随胸闷、胸痛时,可能提示心血管问题加重;影响生活质量,让人焦虑、失眠,形成恶性循环。
日常调护,护心有方
预防早搏,关键在“养心”: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,让心脏“按时休息”;饮食清淡,少油少盐,多吃百合、莲子、山药等养心食物;情绪平和,少生气少焦虑,可通过散步、听音乐舒缓压力;适度运动,如八段锦、太极拳,增强心肺功能,但避免剧烈运动。
心脏是身体的“发动机”,早搏是它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早发现、早调护,才能让心脏跳得平稳有力!
发布于:北京市广盛网-广盛网官网-大庆股票配资-配资操盘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